征集网-全球征集论坛

标题: 5000元 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Logo征集公告 2019-07-25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7-10 14:08
标题: 5000元 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Logo征集公告 2019-07-25



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Logo征集公告

  为传承三峡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文创集团)诚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集团Logo征集活动,内容如下:
  一、征集截止时间:
  2019年7月10日至2019年7月25日
  二、参与对象:
  从事或爱好设计创意者(组织或个人名义不限)均可参加。
  三、投稿方式:
  网络投稿或来函来件。
  四、作品要求:
  1、要具有明显的集团业态属性和特征。
  2、作品要体现三峡文化和文化创意元素。
  3、与其他集团的形象标识有明显区别。
  4、充分体现设计主题,彰显三峡文创集团良好发展愿景,激发斗志,催人奋进。
  5、寓意贴切,富有创意,令人遐想。
  6、应用性强,可在各种场合和载体上使用。
  7、作品庄重大方、构思新颖、创意独特、色彩明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稿要附文案创意说明,包括创意及象征意义。
  8、作品可以包含三峡文创集团中英文字体名称(可使用简称)。
  9、所有内容必须是原创, 且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也不属于公开作品。若构成侵权责任,由投稿人自行负责。
  五、应征作品设计要求
  1、作品应采用彩色图形设计。具有一定的构成规则,构图创意独特,图案清晰流畅,色彩简明大方,给人以深刻印象;应考虑在各种载体和环境中制作运用,能以不同的比例尺寸清晰显示。
  2、作品的打印纸张规格为A4幅面,装裱于黑卡纸上。文字说明打印在A4规格的纸张上,并贴在黑卡纸的背面。
  3、电子版作品两套,第一套为TIFF格式或JPGE格式,作品设计精度应在300dpi以上。第二套为AI格式或EPS格式。
  六、应征作品提交方式
  应征者应在提交作品时一并提供以下资料和文件(除签名外,手写无效)。
  1、应征者姓名(或单位名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个人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团体名义提交作品的应征者须提交相关资质证明一份。
  2、签署《确认书》。
  3、将应征作品电子版及应征者简介和个人资料电子版发送至(316865412@qq.com)。同时以信函形式提交打印作品一份、个人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一份(以团体名义提交作品的应征者须提交相关资质证明一份)。
  5、所有应征作品均不退还,请投稿者自留底稿。
  七、评选方式
  集团公司成立评审委员会,对所有应征作品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在认真审阅参选方案、充分讨论比较的基础上,对每件应征作品进行初评和终评。
  初评选出3个入围作品,对入围作品,集团公司有权要求应征者对作品进行修改、重新设计制作,以备进行终选。
  终评从入围作品中选出1个征用作品,作为“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标志。
  评选过程将请公证部门进行全程公证。
  八、奖励办法
  终评确定为征用作品的应征者将获得奖金人民币5000元及表彰证书。未被征用的入围作品的应征者将获得奖金人民币1000元及表彰证书,为保证获奖作品的质量,集团公司保留征用作品空缺的权利。应征者在应征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自理。
  九、应征作品的权属
  本次征集活动的优胜作品除作品署名权归应征者所有外,其他知识产权归重庆市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除获奖奖金外,不再支付给应征者任何费用。三峡文创集团有对其设计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改的权利。三峡文创集团可对该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商标注册、发表、修改、复制,以及以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等。
  三峡文创集团有权决定入围作品的使用场合、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届时,除获奖奖金外,不再支付给应征者任何费用。
  十、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万州区北山大道170号(钟鼓楼大市场3楼)
  邮政编码:404000
  投稿邮箱:316865412@qq.com
  投稿邮箱收信截止日期为2019年7月25日晚24:00时。
  联系电话:58560220 联 系 人:程老师
往期精彩内容震撼!原来100年前的万州城是这个样子的...回忆老万州之:万州码头
至所有万州人:你还记得山湾公园吗?回到从前我们再去逛一圈!
万州高笋塘百年历史,你是否记得,有位仙女曾在这里!
央视解读:万州驸马的来历,和驸马出土的国宝文物!

        https://mp.weixin.qq.com/s/QPQv1z64d42Nnh_fFzjPWQ




欢迎光临 征集网-全球征集论坛 (https://bbs.1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