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wxv_1511872806249086979&auto=0[/video] 3.5亿年前,这里游弋着古代海底腕足类动物,其化石蕴藏在梁山石碳纪沉积岩地层中。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不断从泥土中露出地面,成为“梁山石燕”。 120万年前,古人类开始在此繁衍,留下了“龙岗寺古人类遗址”。2006年,内涵丰富的龙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汉水,从这里发源,汇聚若干支流,注入长江。“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诗经》中的诗句,是最早关于天上银河与地上汉水的记载。汉水孕育了古老的先民,成为汉中的母亲河。 公元前771年,郑人南迁汉水上游,重新建国,古称“南郑”。公元前451年,南郑开始建城。公元前312年,秦国攻取汉中,重置“汉中郡”。由此,“汉中”得名已有2400多年。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就位“汉王”,以“古汉台”作为行宫,建饮马池,筑拜将坛,历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汉朝。 公元874年,曾经避祸汉中的唐德宗,毅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由朝廷直接管理,开我国中央直辖市之先河。 这里,就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陕西省汉中市。 汉中人张骞从这里入仕,开拓“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此;帝王之师张良题写“玉盆”于石壁,功成身退后在此辟谷修行;曹操书“衮雪”留下一段佳话;诸葛亮在汉中研制成功世界最早的机器人——木牛流马;黄忠刀斩夏侯渊,为蜀国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李白过汉中亲手栽植白果树,吴玠、吴璘凭借汉中天险抗御外敌入侵…… 两千多年来,这里演绎了太多传奇,与此有关的“一笑千金”“倾国倾城”“烽火戏诸侯”“萧何月下追韩信”“五丁开道”“石牛粪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投笔从戎”“阳春白雪”“胸有成竹”等典故传说经久不衰。 这里还是诸葛亮、张飞、班超的封地,汉魏石门十三品奠定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座不朽丰碑;由三国历史故事衍生了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世界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汉中石门隧道至今畅通无阻。 著名学者余秋雨将汉中列为全体中国人的老家,易中天赞誉汉中是风水宝地、天府之国。由此,汉中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服、汉赋、汉艺、汉书、汉文化等称谓一脉传承至今,书写汉中的悠久历史,彰显汉中的灿烂文化。 汉中是一颗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的明珠,号称“西北小江南”,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秦岭的重要生态屏障。 汉中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871.8mm,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 汉中,依水而建、临水而兴,汉水、汉族、汉文化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水是汉中的灵魂,是无法割舍的命脉。 汉中拥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现有动物50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品种“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在此世代栖息繁衍。 |
欢迎光临 征集网-全球征集论坛 (https://bbs.1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