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
2 | 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 |
3 | 大都市涉外社区治理 |
4 |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
5 | 通向城市之路:外来农民工租房社区生活实录 |
6 | 居住的政治:农民工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 |
7 | 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人口发展就战略选择 |
8 | 城市发展:控制规模还是提升治理水平?——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
9 | 破除土地的羁绊:农地确权改革对农民市民化的撬动——基于CRHPS的实证分析 |
10 | 基于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来自国家级新区181个社区的调查 |
11 | 两代农民工的社区公平感有何不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背景下的经验研究 |
12 | 城市如何吸引高技能人才?——基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视角 |
13 | 流动治理:概念、结构与范式 |
14 | 新时代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的战略解构及其路线图 |
15 | 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的“挤出效应”研究 |
16 | 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效能、边界与推进路径——基于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视角的实证研究 |
17 | 城市流动人口贫困识别与精准帮扶管理机制研究 |
18 | 农村劳动力流动、务工收入与贫困——基于东部欠发达县域878户农户的实证研究 |
19 | “乡—城”迁移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社区治理研究———浙江的个案及启示 |
20 | 梯度城市化:不同社区类型下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和住房状况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城市交通的启蒙与思索》 |
2 | 《交通流理论》 |
3 |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分析及多方式交通协同组织理论与方法》 |
4 | 《透过大数据把脉城市交通》 |
5 | 中国出行即服务(MaaS)体系框架与发展路径研究 |
6 | 枢纽机场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的衔接布局 |
7 | 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规划技术创新应用实践——以深圳市为例 |
8 | 预约出行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精细化管理 |
9 | 基于人类行为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研究 |
10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交通拥堵扩散的研究及其应用 |
11 | 基于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定制公交线路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
12 | 《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技术与方法》 |
13 | 面向防疫的城市交通系统韧性特征及提升策略 |
14 | 建设城市交通大脑的若干思考 |
15 | 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多尺度空间协同优化——以上海都市圈为例 |
16 | 城市计算视角下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网络流量-借还需求时空数据挖掘与建模 |
17 |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时空分布特征及后疫情时代发展建议 |
18 | 面向未来城市的智慧交通整体构思 |
19 | 面向城市交通领域的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20 | 数据驱动的城市路网结构与功能特性关联分析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市场竞争力的约束条件研究 |
2 |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策略——基于对C市15所幼儿园的调查数据分析 |
3 | 民工子弟学校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杭区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 |
4 | 我国民办教育区域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 |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推进概况、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对国家和地方29省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 |
6 |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现实挑战与突围路径 |
7 | 制度设计与衔接: 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困境破解的关键 |
8 | 新法新政背景下省级政府民办教育政策的创新与突破——基于29个省级政府民办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 |
9 | 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文本分析——基于NATO政策工具的视角 |
10 |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量化研究 |
11 | 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应对 |
12 | 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同招”制度的设计与推进 |
13 | 疫情之下全球教与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OECD《2020应对COVID-19教育指南》解析与思考 |
14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困境与路径 |
15 | 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 |
16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
17 | “后真相”时代的舆情挑战及其长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的反思与担当 |
18 |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困境与政策应对 |
19 | 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20 | 新时期独立学院规范发展困境及其策略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防控 |
2 | 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的社区防控:组织与管理 |
3 | 财政制度改革与浙江省县域医共体的推进 |
4 | 杭州市“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现状与体系 |
5 | 如何提高医疗系统承载力?——后疫情时代医疗资源配置思路研究 |
6 |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与农民工的可行能力——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
7 | 基本医疗卫生立法基本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 |
8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
9 | PCIC框架下深圳市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10 |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社区健康管理应用新模式及发展趋势 |
11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数字治理的转型研究——基于杭州抗疫实践分析 |
12 | 综合监管背景下构建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建议 |
13 | 基层医疗体系三级联动防疫设计研究 |
14 | 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体系复盘:问题梳理与改进路径——基于社区互动仪式链的深度访谈 |
15 | 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运行特征与必要条件:15个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16 | 社区准备模型: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防控能力的评估框架 |
17 | 浙江省医共体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研究 |
18 | 上海实施长护险背景下推进居家长期照护资源整合的研究 |
19 |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干”字型整体性应急治理体系建构论纲 |
20 |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城市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法律调控规制》 |
2 | 《杭州西站枢纽地区站城产一体化发展研究》 |
3 | 《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
4 |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
5 | 《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规划——理论、方法与评价》 |
6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研究》 |
7 | 政府间竞争影响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双边效应研究:基于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的不同作用 |
8 | 《半城市化地区城乡更新规划与实施创新 广州番禺区城乡更新总体规划(2015-2035)》 |
9 | 《XOD+PPP+EPC》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
10 | “租差”理论视角的城市更新制度——以广州为例 |
11 | 破解城中村更新和新市民住房“孪生难题”的联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
12 | 土地立体利用的产权管理路径分析 |
13 | 基于国际比较的上海大都市圈多尺度土地开发思路研究 |
14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研究》 |
15 | 基于数字技术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规划 |
16 | 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城市韧性安全的规划探索 |
17 | 后疫情时代基于水网肌理的网络化健康空间构建研究 |
18 | 基于城市闲置空间的智慧共享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19 | 《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站点(金华段)周边用地控制规划》 |
20 | 生产隐患、公众风险认知与住房价格——来自北京二手房市场的微观证据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保护遗产 永续根脉: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研究》 |
2 | 《工业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方法研究》 |
3 | 《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 |
4 | 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自广东的实践 |
5 | 《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 |
6 | 意大利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探究——以罗马图拉真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
7 |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
8 |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
9 | 《批判性探索中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
10 | 宋元时期宁波城区“海丝”遗存考古研究 |
11 | 上海城市遗产型创意社区建设探讨——基于社区营造视角 |
12 | 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
13 | 中国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立法的现状反思与完善路径 |
14 | 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看香港的文物保育 |
15 |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共治共享机制研究——以杭州为例 |
16 | 风雅宋与浙江潮:南宋城市文化遗产深度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
17 | 辽上京规制和北宋东京模式 |
18 |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系研究——基于尺度层级结构视角 |
19 | 《因时随事:遗产实践话语建构的中国范式》 |
20 |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回归: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尾水人工湿地设计与实践 |
2 | 理论与实践: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
3 | 城市生态资源属性演绎视角下的空间利用机理进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
4 | 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效率测度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主要沿岸城市为例 |
5 |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 |
6 |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riterion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based on em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7 |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urban and ecological binary space for regional coordination: A case of Fuzhou coastal areas in Southeast China |
8 |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
9 | A Developed Framework for the Multi-Distric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Zoning in an Urban Area in China |
10 | 基于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
11 | 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12 |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 |
13 | Spatially Explicit Mapping of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Monetary Units Due to Land Use/Cover Change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
14 | 水源涵养与保护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15 |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
16 | 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17 |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研究 |
18 | 低碳出行导向的居住街区边界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
19 | 城市设计的生态补偿作用及其控制要素——由舟山临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引发的思考 |
20 | Did improvemen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demand imbalance change environmental spatial injustices?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户联码——破解人口加速流动背景下城乡基层数字治理的难点 |
2 | “钉管家”书写基层治理特色符号 |
3 | 创新出租房旅馆式管理新模式 |
4 | 以“准物业服务”提供社区基本服务,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多 元主体良性互动 |
5 | 居委会“8+3”错时工作和网格单元管理 |
6 | 试点钱江分,方便流动人口信用认证 |
7 | 实施“4433”工程 全方位促进流动人口融合 |
8 | “四会制度”创新协商模式 |
9 | “乡贤参事会”乡村治理模式 |
10 | 引入“智慧社区”,缓解社区治理困境 |
11 | 推行1234工作法,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提升 |
12 | 构建“闭合自控”系统,探索“微治理” |
13 | 以“社区通”为载体,优化社区治理 |
14 |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云教育” |
15 | 服务延伸“零距离 ”“一网通办”在身边 |
16 | 构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
17 | 流动人口物联网模块化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
18 | 探索出租房“旅馆式管理”,避免流动人口多带来的安全隐患 |
19 | 构建起“多网合一、多方联动、多元共治”格局 |
20 | 以“家园式管理、均等化服务”新模式让流动人口有尊严劳动享品质生活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停车位智能查询系统 |
2 | A Blow for Help ——汽车智能破窗系统 |
3 | 康能科技超智能新型路灯 |
4 | 建立社区微型公共交通体系 |
5 | 城市机动车停车位实时更新系统 |
6 | 实行错峰上下班并建立必要的配套机制 |
7 | 增加快递取送方式和位置选项,取件不再被动 |
8 | 电子车牌规范外卖骑手交通乱象 |
9 | 运营通票制 Hop-on Hop-off 观光巴士,培育新的旅游热 点区域—以杭州为例 |
10 | “社会版”公司班车 缓解道路拥堵 |
11 | 利用商场停车场解决老小区“停车难”困境 |
12 | 利用大数据开发城市人员出行轨迹还原系统 |
13 | 智能公交个性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14 | 建立浙江智慧塑源物流运输监控体系 |
15 | 红绿灯声音提示以及地面标线用反光涂料 |
16 | 分级设置交通枢纽内导向标识 |
17 | 景区智慧共享停车场 |
18 | 调整学校附近路段非上下学期间红绿灯时间 |
19 | 公交站点站牌的人机交互 |
20 | 老旧小区共享车位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案例: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生活即教材”活动 |
2 | 保证“玩”而有效的课堂——增加室外活动类课程的趣味性与教育性 |
3 | 手心平台-基于线下实验教育的青年实验社交平台 |
4 | 案例:四季课程系统减负 |
5 | “互联共通”,后疫情时代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的新模式 |
6 | “5G+VR”实现城乡学生“零距离”教学 |
7 | 后疫情时代优化未来社区教育的若干建议 |
8 | 创建浙江中小学网络名师精品课+本校教师融合教育模式 |
9 | 兰里教育坊:后疫情时期家校共育的新载体 |
10 | 构建家校联动的劳技教育系列课程 |
11 | 《我的情绪小怪兽》家庭微项目方案 |
12 | 在初高中开设可以选择辅修的专业化课程 |
13 | 聚错为宝,精炼作业,减少负担 |
14 | 建立免作业积分制 |
15 | “SAME”护苗成长计划 |
16 | 杭州市应建立明确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办分离”职权体系 |
17 | 案例:厉害了,我的“教共体”! |
18 | 关于出台民办幼儿园统一服务标准的建议 |
19 | 将抽象化知识点形象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
20 | 建立“分散评价机制”以减轻中小学教育负担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创新打造“江医生”健康服务品牌 |
2 | 打造“未来健康屋” |
3 | 打造环河健身绿道,串起全新运动生态圈 |
4 | 绘制健康指数地图和全民健康地图 |
5 | 积极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 |
6 |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 |
7 | 建设可回收物收运体系 |
8 | 人生一件事改革 |
9 | 实施“五大行动”助推健康促进学校创建 |
10 | 医养结合,西湖模式 |
11 | 3+X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
12 |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慢病管理平台 |
13 | 基于智能算法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 |
14 | 基于杭州安防、互联网和电梯行业的技术与规模优势,打造可向全国推广的“面向传染病防控的社区更新”样板 |
15 | 基于疫情背景下倡议设立“杭州市民健康日(杭州市民健康节)”的建议与方案 |
16 | 构建我国流动人口卫生健康户籍地与流动地智能匹配检查机制 |
17 | 社区卫生服务站防疫设计 |
18 | 社区居家失智失能老人照护者喘息服务中心 |
19 | 设置社区紧急健康救援小组 |
20 | 各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数据互通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多方参与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系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要工作突破口 |
2 | 以信用为基石,实现住区停车位智慧共享 |
3 | 保姆健康码系统——后疫情时代下的保姆行业市场规范 |
4 | 社区综合体配置 |
5 | “管家+平台”模式—后疫情时代物业服务质量提升 |
6 | 基于杭州安防、互联网和电梯行业的技术与规模优势,打造可向全国推广的“面向传染病防控的社区更新”样板 |
7 | 社区邻里互帮互助平台 |
8 | 多主体治理模式下,建设具有温度的未来社区 |
9 | 社区建设网络化,健康服务网格化 |
10 | 建议建立塑料瓶押金和回收制度 |
11 | “酒店+社区”新模式促进社区服务发展 |
12 | 构建我国智慧社区大数据新法律保护法条 |
13 | 利用商场停车场解决老小区“停车难”困境 |
14 | 未来社区安全要求——“信息保护” |
15 | 后疫情时代社区建设迈向高品质进程 |
16 | 未来社区建设关于未来建筑场景的建议——通过光伏玻璃取代玻璃幕墙 |
17 | 整合智慧社区APP,由政府统一执行APP开发标准 |
18 | 以美丽乡村为单元,建设“杭州同里”直播平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效推进杭州城乡发展的创新建议和方案设想 |
19 | 打造共享办公+共享服务+人才公寓的全能创业社区,结合创新政策激活双创活力 |
20 | 基于邻里共享空间,实现传统文化和青年创业文化的相互交融,营造良好邻里文化氛围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世界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以西湖文化特使为例 |
2 | 从公园到博物馆——城市社区博物馆新式 |
3 | 创建城市灾难博物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 | 打造“戏曲运河”,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5 | 保护地铁施工时古建筑和地下文物 |
6 | 建杂桥梁博物馆,弘扬运河“桥文化” |
7 | 数字人文视角下保护苏州名人故居 |
8 | 弘扬街巷地名文化助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
9 | 寻找“杭州乡愁”——杭州小城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利用 |
10 | 探索建立城市文化遗产“认养”制 |
11 |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的伞状联盟 |
12 | 打造西溪谷沿山慢行道线路并向游客推广 |
13 | 以老旧厂房打造体育健身公共空间 |
14 | 北京老城失落空间里的社区花园实践 |
15 | 让文化遗产资源从古老的‘物质环境’走向鲜活的‘人居环境’ |
16 | 创建浙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工作机制 |
17 | 跟着高濂游杭州、跟着张岱游西湖 |
18 | 当代艺术策展作为历史城区保护复兴的方法 |
19 | 关于编制文化遗产“地图”的APP和宣传建议 |
20 | 利用工业遗址,复活蚕桑记忆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亚运会“三点工程”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 |
2 | 杭州创办“国”字号垃圾分类文化博物馆的构想 |
3 | 创建工业企业用地年金提留补偿土壤治理机制 |
4 | 建立跨区域水环境治理或水污染防治的信息平台 |
5 | 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系统 |
6 | 采用企业模式,利用金融工具汇集社会资源开展生态补偿 |
7 | 打造杭州“驿站式”公共厕所品牌形象 |
8 | 网格化“一区一码”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
9 | 一种集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于一体的多功能垃圾处理中转 |
10 | 积极培育并促进生态标记这一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 |
11 | 小巧袋子,美丽西湖 |
12 | 形成以生态科学监测为技术支撑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
13 | 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
14 | 跳蚤市场-校内闲置流动站 |
15 | 建立小范围服务业地图系统 |
16 | 发展城市景点间游览观光道路 |
17 |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实现高质量生态补偿 |
18 | 打造杭州优质步行街 |
19 | 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激励机制 |
20 | 绿化覆盖率代替绿地率,缓解老旧小区用地紧张 |
欢迎光临 征集网-全球征集论坛 (https://bbs.1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