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
2
| 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
|
3
| 大都市涉外社区治理
|
4
|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
5
| 通向城市之路:外来农民工租房社区生活实录
|
6
| 居住的政治:农民工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
|
7
| 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人口发展就战略选择
|
8
| 城市发展:控制规模还是提升治理水平?——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
9
| 破除土地的羁绊:农地确权改革对农民市民化的撬动——基于CRHPS的实证分析
|
10
| 基于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来自国家级新区181个社区的调查
|
11
| 两代农民工的社区公平感有何不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背景下的经验研究
|
12
| 城市如何吸引高技能人才?——基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视角
|
13
| 流动治理:概念、结构与范式
|
14
| 新时代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的战略解构及其路线图
|
15
| 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的“挤出效应”研究
|
16
| 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效能、边界与推进路径——基于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视角的实证研究
|
17
| 城市流动人口贫困识别与精准帮扶管理机制研究
|
18
| 农村劳动力流动、务工收入与贫困——基于东部欠发达县域878户农户的实证研究
|
19
| “乡—城”迁移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社区治理研究———浙江的个案及启示
|
20
| 梯度城市化:不同社区类型下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和住房状况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防控
|
2
| 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的社区防控:组织与管理
|
3
| 财政制度改革与浙江省县域医共体的推进
|
4
| 杭州市“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现状与体系
|
5
| 如何提高医疗系统承载力?——后疫情时代医疗资源配置思路研究
|
6
|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与农民工的可行能力——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
7
| 基本医疗卫生立法基本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
|
8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
9
| PCIC框架下深圳市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10
|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社区健康管理应用新模式及发展趋势
|
11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数字治理的转型研究——基于杭州抗疫实践分析
|
12
| 综合监管背景下构建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建议
|
13
| 基层医疗体系三级联动防疫设计研究
|
14
| 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体系复盘:问题梳理与改进路径——基于社区互动仪式链的深度访谈
|
15
| 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运行特征与必要条件:15个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16
| 社区准备模型: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防控能力的评估框架
|
17
| 浙江省医共体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研究
|
18
| 上海实施长护险背景下推进居家长期照护资源整合的研究
|
19
|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干”字型整体性应急治理体系建构论纲
|
20
|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保护遗产 永续根脉: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研究》
|
2
| 《工业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方法研究》
|
3
| 《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
|
4
| 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自广东的实践
|
5
| 《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
|
6
| 意大利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探究——以罗马图拉真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
7
|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
8
|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
9
| 《批判性探索中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
10
| 宋元时期宁波城区“海丝”遗存考古研究
|
11
| 上海城市遗产型创意社区建设探讨——基于社区营造视角
|
12
| 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
13
| 中国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立法的现状反思与完善路径
|
14
| 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看香港的文物保育
|
15
|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共治共享机制研究——以杭州为例
|
16
| 风雅宋与浙江潮:南宋城市文化遗产深度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
17
| 辽上京规制和北宋东京模式
|
18
|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系研究——基于尺度层级结构视角
|
19
| 《因时随事:遗产实践话语建构的中国范式》
|
20
|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回归: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
|
序号
| 作品名称
|
1
| 尾水人工湿地设计与实践
|
2
| 理论与实践: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
3
| 城市生态资源属性演绎视角下的空间利用机理进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
4
| 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效率测度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主要沿岸城市为例
|
5
|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
|
6
|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riterion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based on em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7
|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urban and ecological binary space for regional coordination: A case of Fuzhou coastal areas in Southeast China
|
8
|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
9
| A Developed Framework for the Multi-Distric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Zoning in an Urban Area in China
|
10
| 基于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
11
| 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12
|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
|
13
| Spatially Explicit Mapping of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Monetary Units Due to Land Use/Cover Change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
14
| 水源涵养与保护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15
|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
16
| 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17
|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研究
|
18
| 低碳出行导向的居住街区边界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
19
| 城市设计的生态补偿作用及其控制要素——由舟山临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引发的思考
|
20
| Did improvemen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demand imbalance change environmental spatial injustices?
|